2020年10月1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沈志华应邀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在主楼600会议室作了题为“从历史看现实——对美苏冷战起源的思考”的讲座。本次讲座系我校京师史学名家前沿系列讲座,也是历史学院“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主要发达国家国情系列讲座”的第十四讲。讲座由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主办,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形势与政策”小组共同承办。历史学院陈奉林教授担任主持人。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教研室主任李兴教授、世界近代史教研室贾珺副教授等出席了讲座。
沈志华教授在开篇指出,面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我们更需要重审“二战”后美苏从全面合作走向全面对抗的过程,探讨这一历史性转折的要因。他认为,战后的美苏两国都在规划未来的国际格局,核心问题在于安全与经济两方面。其中安全问题主要指地缘政治格局,经济方面则涉及战后的恢复与发展。美、苏在以上两大问题上各拥有各自的战略,合作与冲突是两国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主题。
沈志华教授首先从多个角度考察了安全问题。他指出,在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安排上,在历次国际会议的谈判中,美、英两国基本满足了苏联的需要,苏联也通过承诺推行“联合政府”等政策响应了美国的要求。在组织结构的设置方面,同盟国通过协商建立起联合国体制,不仅具有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权威性,更建立起了有效的制裁机制、大国一致等原则,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沈教授强调,基于对地缘政治与组织结构的分析,双方在安全问题上的矛盾始于意识形态冲突:苏联对东欧政局的干预引起了美国舆论的批评,舆论的变化通过大选转变为政策性变化,美国政策右倾最终导致同苏联在安全问题上的冲突。
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沈志华教授指出,战前苏联与西方国家鲜有经济联系,战时美苏的经济关系则主要是租借。罗斯福政府向苏联提供了几乎无条件的物力援助,不仅意在巩固盟友关系,更试图将苏联引入构想中的世界经济体系,通过贸易合作维系战后和平。斯大林虽然对于这一体系兴趣有限,但出于发挥大国影响力的需要仍决定加入,美国亦为促成此举提供了大量便利条件。然而直至战争结束,苏联仍然迟迟不宣布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加之美国对苏贷款久拖未决,双方因经济问题而裂痕加深。其后,1946年2月斯大林的对内讲话、凯南长电与丘吉尔“铁幕”演说加剧了美国的对苏敌意,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更激化了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冲突,最终造成了两大阵营分裂的局面。
沈教授最后总结指出,促进国际局势稳定的核心因素在于经济。从这一角度看,冷战的起源直接关系到冷战的结束。斯大林由于过度关注安全问题而忽略了经济设计,使战后苏联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改革机会,而经济制度问题也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纵观沈志华教授一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既有对国际大格局的分析,又有对外交关键细节的描摹,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得到了在座师生的好评。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沈教授就战后西欧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斯大林对“世界革命”的态度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李兴教授在讲座最后进行了总结,认为沈教授的讲解将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关注到大国的国内政治生态在其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对于国际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讲座结束之际,沈志华教授欣然接受了陈奉林教授代表主办方赠送的讲座海报。
历史学院“‘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主要发达国家国情系列讲座”选择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邀请历史学界国别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上述国家的政治传统与现实国情,分析其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动因。讲座自2011年11月创办以来,已先后邀请到张建华、郭华榕、孙立新、安然、郭家宏、梅雪芹、巴斯蒂夫人、徐建新、李兴、吉勒·佩古、滨下武志、让-米歇尔·德瓦乐等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十三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沈志华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资深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冷战国际史、苏联史、中苏关系、中朝关系等。沈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出版的专著主要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苏联专家在中国》、《朝鲜战争揭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等。此次沈志华教授应历史学院陈奉林教授邀请,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12届“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并来我院作学术讲座。
(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形势与政策”小组
撰稿:闫波桥 周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