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新闻动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隆国副教授举办“宫相王与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03     访问次数:

2020年10月30日上午,应我院倪滕达副教授的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隆国老师通过网络平台为我院研究生同学作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讲座以“宫相王与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为主题,系“京师史学名家前沿系列讲座”之一,吸引了众多高校师生前来学习交流。

公元751年,丕平三世(俗称矮子丕平,751—768年在位)称王,并将墨洛温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削发送入修道院,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温王朝。作为延续千余年学术传统的奠基者,加洛林早期经典性历史叙事至今仍有着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它们从合法性辩护的角度,将丕平称王视为一个获得王名以便符合其实力的必然性转变。此次讲座围绕“宫相王”这个称号,折衷文书史料、历史叙事与现代历史研究成果,揭示了王朝更迭的曲折复杂的进程。

首先,李隆国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丕平三世称王的历史过程。他认为“矮子”这一绰号与丕平的功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丕平有实力、甚至拥有了王权。但他没有王名,如欲获得王名,必须克服墨洛温王室的卡利斯马式王权。由此,他需要获得贵族拥戴和推举,还得利用基督教会的神圣王权。目前学界认可公元751年矮子丕平称王,754年教皇重新膏立丕平。李隆国老师即围绕上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图一)

丕平作为法兰克王的时间究竟该从何时算起?李隆国老师从史学史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现代学者的推算、《弗莱德加编年史》(续编)的叙事、《查理大帝传》中艾因哈德的记录,并梳理了《德意志文献集成本》(MGH)中各译者对艾因哈德相关记录的阐释,提出754年才应是丕平正式称王的年份。

关于丕平称王,751年与754年的记述实际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纪事方式。通过查阅相关抄本(Codex Parisinus 2777)及其他文献,李隆国老师发现在公元754年前,教宗伽扎利在《致法兰克神职人员函》中称丕平为 “宫相王”。从公元751年到754年,丕平由“宫相王”发展为法兰克王。

(图二)

李隆国老师总结道,“宫相王”这一称呼是教宗干预加洛林家族分国制度的重要体现。法兰克王国的分国制度在此发生了转向,之前家族政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暗示了王位继承者们武力争夺王权的必要性和唯一性。丕平通过引入教会的干预称王后,解决了分割继承制度引发的家族政治的制度性问题。

讲座的最后,李隆国老师同与会师生们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并对听众提出的每个问题做了细致的讲解,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图三)

在此次演讲中,李隆国老师深入浅出的研究方式、扎实的文献爬梳本领、丰厚的学识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启迪,不仅让大家对丕平称王这一事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提醒大家要关注加洛林早期史书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和政治动机。

(撰稿人:杨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