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全球时代的区域史与国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9-12-05     访问次数: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时代的区域史与国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广邀国内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   国别史研究的全球视角、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史研究、全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等议题,从多重维度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研讨。

11月30日上午9时整,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600会议室开幕,开幕式由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孙立新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上,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院长杨共乐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北师大历史学科素有古今贯通、中西汇通的学术传统。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深入推进、校际合作广泛展开,世界史研究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加强与国内、国际同行的切磋交流势在必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毅教授在发言中强调,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揭示,对永久和平的追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方向,这一目标的实现以建构民族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为先导阶段。我们在全球时代研究国别史与区域史,要着眼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终极关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指出,扎实的国别史、区域史研究是写作通史、全球史的基础。他呼吁学界同仁关注我国区域国别史发展的均衡性问题,重视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蒋重跃教授则建议,中西历史比较研究不仅要关注中西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联系,还要注意比较中西国家内部结构的异同,更要有史观上的观照,以求在比较中汇通中西历史,理解全球化进程。

在随后进行的主论坛上,五位专家先后就区域史与国别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作了报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介绍了冷战史研究从冷战国际史到冷战全球史的转向,指出其研究范围的全球性,及其与商品、技术、思想文化等跨国性、全球性力量之间的深刻互动。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景德祥研究员以全球史的眼光详细评析了德国史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剖析了作者试图以部分地消解19世纪的现代性和去中心化的方式超越西方中心论所遭遇的困境,提出真正的全球史研究应该实现“时代转向”,将目光前移至其它文明占据优势的中世纪与古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健教授认为全球史、跨国史的视角有利于拓展德国史研究的范畴和领域。如考察近代德意志商人与东方贸易的历史,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的固有疆界,将德国纳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核心地区形成的进程之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介绍了北外全球史研究的整体情况。该校发挥外语教科研优势建立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致力于概念史、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等主题研究,为世界史研究贡献了新生力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阎照祥教授分析了中外高校世界历史教学在理论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的区别。

11月30日下午,研讨会进入分论坛阶段。会议主办方根据参会学者的研究领域、论文主题,分设“理论·方法篇”、“欧洲篇(I、II)”、“美洲篇”、“东亚篇”、“非洲·大西洋史篇”六大分论坛。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学术观点、分享研究心得。学术报告内容扎实、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多维度、跨国别、跨文化的研究旨趣;讨论则既有相对的聚焦点,又有拓展、延伸的空间,展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立体图景。

在“理论·方法篇”分论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维教授以德文原始档案与期刊史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库登霍夫-卡莱基“泛欧”联合思想中的英国观,指出其观点的前瞻性,在全球变革的视野和世界区域化理论的框架下看到英国的力量来源于英殖民帝国和英美特殊关系、英欧隔阂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发展的长期结构性障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成教授提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应从现实关怀出发,兼有中国眼光和世界情怀,关注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关联。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褚丽娟老师认为,作为方法论的全球史强调“互动”,为研究中西之间知识迁移提供一种新的认知路径。她以墨学的西传为例探究了以来华传教士为主的西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译介和研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徐友珍教授从19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变化角度重新审视《凡尔赛和约》,认为和约背后的逻辑出现了问题,既未能遏制德国发动战争的强硬,又未支援战后恢复重建的宽容,“强制的和平”必然导致德国复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姚百慧教授分享了他关于国别史与区域史外文数据库资源建设的思考,以期对世界史教学与研究有所助益。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博士研究生顾年茂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艺术馆藏中国瓷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批瓷器的认知风格与时代特点,揭示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价值。

“欧洲篇”分论坛分为I、II两段,11月30日下午的I段围绕近代早期欧洲民族国家建设的财政问题和德国史两个专题展开。在财政问题专场中,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谢丰斋教授认为资本主义在近代欧洲的产生与欧洲的重商传统密切相关。重商主义对垄断市场的需求导致了大农场、手工工场和工业革命的产生,由此造成资本主义文明在近代超越其他旧有文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黄艳红教授比较了尼德兰革命期间的联省共和国和西班牙以及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财政史,认为近代早期西方各国的竞争中,财政动员能力对国际竞争的走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钱金飞教授分析了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及其诸侯领地国家财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认为帝国的军事义务摊派制和诸侯领地国家的各种财政创收机制是问题得到解决的主要方案。

在德国史专题下,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孟虹副教授结合新文化史中关于记忆的理论,从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的转换及其对于国家认同、国家形象的影响出发,就近年来中德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指导理念与路径、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内容、历史教育方式及其影响等展开分析对比。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衡林教授首先从思想文化、政治情况等方面分析了一战前影响德国人民族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而剖析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人的民族特性及其对德意志民族及世界历史的影响。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孙立新教授详细阐述了德国史研究中“德意志特殊道路”和“欧洲内战”两个重要命题,认为上述两个命题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德国左右两派历史学家在思想观念方面的严重分歧,也折射出联邦德国政治文化复杂曲折的发展轨迹。

12月1日上午的“欧洲篇”II段分为英国社会史和俄法政治史两个专场。在英国社会史专场,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王广坤副教授以19世纪英国社会改革家查德威克的卫生调查报告为基础,重点阐述了查氏将疫病卫生、济贫管理和道德、国家、社会发展纵深联系的思考,探讨了其“因病致贫”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兰教材老师通过梳理英国议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食品药品掺假问题,还原了时人对该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背后的利益纷争。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博士研究生徐佳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英国护士官方注册运动出现的原因,阐明“一战”前后该运动重心的变化,认为其背后推动因素是英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现代性的发展。

在俄法政治史专场,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李兴教授阐释了国际体系视域下的研究新视角,以俄罗斯为重点分析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变化与一国内政、外交的相关性,认为只有通过四百年来国际体系演变的视角,才能对当前世界变局与中国位置有更深刻的认识。江苏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那传林副教授的报告聚焦于俄罗斯政治反对派史问题,将近现代俄罗斯政治史中的反对派活动归入七个时段,分析其对于俄国政治进程的显著影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朱晓罕副教授分析了法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法兰西特性,探讨以全球视野书写法国知识分子史的可能。

在“美洲篇”分论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牛可副教授着眼于哈佛大学对外部世界的研究,通过翔实的史料勾画出哈佛智识国际主义思想传统的起源与发展,肯定其对国别与区域研究领域的启发和参照意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林伟副教授利用大量档案资料,以哈佛大学原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的活动为中心,重构了在20世纪初中美教育交流的互动关系,认为这对促进中国大学的现代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翟韬副教授通过发掘相关档案,考察杜鲁门至约翰逊时期美国对华宣传政策的主要路径和特点,揭示出“再续历史友谊”的执念这一与反常识的冷战早期的美国对华宣传策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蔡萌副教授尝试在美国史学变革的语境中梳理劳工史演进的脉络,探讨阶级概念的重构与范式更新问题,并对21世纪以来美国劳工史的“跨国转向”作了评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薛冰清副研究员通过分析美国革命同情者普赖斯的社交活动和政治著述,串联起美国独立前夕英美激进派的活动网络,并探讨了普莱斯所代表的英国激进派既支持殖民地的自由事业,又试图挽救帝国分裂命运的矛盾态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安然教授在辨析民粹主义概念的基础上,于历史的长时段内考察美国民粹主义的多种表现和两大来源,尝试探讨美国民主政治对民粹主义既激发、又改良的双重作用。

在“东亚篇”分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柳若梅教授详细考察了俄藏珍稀汉籍清代稿抄本《罗西亚国史》的收藏情况,并从该本的产生、其承载的知识与中国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梳理了其文化交流价值、史学史价值、文献价值。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陈奉林教授提出了东方外交史学科创建的时代命题,详细论证了这一学科的概念、目标、学科话语体系,认为从外交史的角度可以寻找东方国家整体崛起的历史文化根源,这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建设的深入展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崔金柱老师着眼于中日两国在马关议和后的赔款交接问题,主要分析了两国的外交谈判过程、日本国内各方在赔款分配方案上的博弈,认为战争和赔款将明治时代的日本国家财政塑造为长期维持战争动员状态的畸形结构。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杨鲁慧教授将冷战以来美国对日本的战略概括为管控、利用、纵容三个阶段,提出美日同盟关系的历史演变是双方进行自主-安全交易的过程,折射出国际和地区格局的平衡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乔瑜老师在全球性的物种流动图景中考察了桉树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以此为例描绘了欧洲殖民帝国的物种流动、生态经验交换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潘瑞芳老师对近代期刊、著作、教科书中的世界地图进行比较分析,考察晚清士大夫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地图认识并了解世界,重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非洲·大西洋”篇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黄畅助理研究员从微观全球史的视角研究英国殖民地约鲁巴兰(今尼日利亚)与母国文明的互动,重点考察英国圣公会对约鲁巴兰内政外交的干涉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刘少楠老师追溯了北尼日利亚家用容器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演化,重点探究中国搪瓷制品在当地的社会经济意义,认为搪瓷从入尼伊始就几乎完全继承了传统容器所承载的意义网络,并深深融入了当地豪萨人的婚姻习俗之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性的交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李鹏涛副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学界有关非洲在大西洋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研究,认为这些研究强调了非洲社会在跨大西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中的历史能动性,有助于深入认识非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温爽老师研究二十世纪初阿拉伯语报刊、知识分子著作对中国的记录,揭示世纪之交中阿两个世界在人员、物种、知识等方面的交流,并分析了英殖民帝国在其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魏涛助理研究员剖析了国外学界将美国革命置于跨国情境下研究的新趋势,认为这一思路不仅有利于国内学者反思以英帝国为基础的美国革命史研究的局限性,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美国革命史研究框架。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博士研究生赵媛春研究了融合东西方传统文化的1877年印度德里“帝国杜尔巴”仪式,认为这一文化现象既映射出英国人的帝国文化心态,又为印度为民族主义提供了批判发声的平台。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博士研究生刘岩分析了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与美国对佛罗里达半岛领土扩张的关联,探讨了战争所涉西班牙和英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

12月1日中午,“全球时代的区域史与国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闭幕式在主楼600会议室举行,闭幕式由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陈奉林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带来了精彩的闭幕演讲《18世纪英格兰“公爵区”的形成及其环境影响的历史考评》。她聚焦于诺丁汉郡舍伍德森林的“公爵区”,通过考察该生态区域的形成过程来探讨英国土地贵族与自然的互动,分析其复杂多样的历史影响,对以环境史方法推进国别史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开拓。

在闭幕式的最后,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分党委书记郭家宏教授对本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的论文主题涉及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呈现了与会专家学者对于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他还介绍了北师大历史学院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的情况,表达了与学界同仁深入交流合作、共促世界史学科发展的美好愿景。

“全球时代的区域史与国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学界同仁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展现了全球时代区域史、国别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与广阔前景,体现了对全球时代世界历史走向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本次研讨会是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主办的又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界盛会,将对我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有所助力。

(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撰稿:闫波桥)